
8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东北财经大学获批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其中,面上项目8项(立项率15.38%)、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17项(立项率20.48%),直接经费共计838万元。
近年来,学校通过加大国家级项目孵化培育力度,显著提升了项目申报和研究质量,有力推动了学校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在此次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学校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立项率保持了较高水平,常任轨、优秀博士(特聘优博)岗位人才共立项15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占比达88%,这主要得益于学校对青年人才引育、科研评价与激励等制度的不断完善,也体现出学校多领域制度协同发力和聚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成效。
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国家级项目孵化团队建设,强化联动协同与机制创新,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持续产出更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为服务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贡献更大力量。
东北财经大学获批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介绍
项目类型:面上项目
项目名称:超曲面的几何结构和若干分类问题(12571051)
负责人简介:富宇,东北财经大学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意大利ICTP、北京大学、陈省身数学所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多次获“东北财经大学杰出学者”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包括面上项目、国际和地区合作交流项目、青年项目、天元基金等,主持博士后特别资助、面上一等资助、兴辽英才计划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重点、省百千万人才项目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中国科学》《数学学报》和Advances in Mathematics、Transaction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Journal of Geometric Analysis 等发表60余篇论文,出版专著1部,受邀撰写综述3篇。曾受邀在第七届中日几何会议、奥地利微分几何会议、中日韩国际微分几何会议、第十届子流形的几何与拓扑学术会议、2024年中国数学会年会等作邀请报告。研究成果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2项,大连市优秀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目前担任辽宁省数学会理事、大连市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经济数学与统计分会理事;担任教育部国家级人才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辽宁省科技厅、教育厅项目评审专家等。
项目简介:超曲面的几何与拓扑结构是整体微分几何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涉及代数、分析、方程、拓扑等多种数学方法,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项目旨在研究黎曼流形上超曲面的几何结构与分类问题,包括研究双调和超曲面的几何结构,探讨单位球面和欧氏空间中k-调和超曲面的刚性与存在性问题,通过发展新的Michael-Simon Sobolev不等式和Gagliardo-Nirenberg不等式等工具,建立四阶流的局部能量估计、最大时间估计以及整体光滑解的存在性等理论。本项目将为超曲面的几何结构研究及若干重要分类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项目名称:任意还模式下共享汽车重新安置与路径规划方法(72571052)
负责人简介:田甜,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中国系统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运作管理与优化决策、商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曾参加珠海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丹马士环球物流(香港)有限公司、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吉蜜科技有限公司(共享汽车)等多个企业咨询项目。近年来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和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十二五”辽宁省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2项。
项目简介:本项目面向共享汽车行业运营维护的现实需求,重点研究任意还模式共享汽车重新安置与路径规划方法。任意还模式下用户从指定网点取车后可将汽车停放在任意位置。由于用户只能从网点取车并且不同网点的用户需求不同,所以需要安排员工在运维车辆的接送下以最小成本重新安置共享汽车。本项目提出共享汽车重新安置与路径规划问题(SRVRP),依据实际数据,采用优化建模与算法设计、统计分析与机器学习等方法,分别对不同场景下的SRVRP展开研究,包括运维车辆与员工绑定的SRVRP;运维车辆与员工不绑定的SRVRP;考虑运维车辆充电过程和共享汽车安置时间窗的SRVRP;考虑实时安置需求与停车位变化的SRVRP。
项目名称:韧性导向和预测驱动的多渠道采购组合优化(72571053)
负责人简介:王新玉,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两次获得“东北财经大学杰出学者”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供应链采购组合优化、物流调度优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重大项目各1项。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计算机学报》《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系统工程学报》和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部分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项目简介:针对供应链企业面临供-需-价多源风险的实际运作情景和研究不足,将期权契约、预测信息更新、多渠道采购运用于供应链采购风险管理决策,系统深入地研究多源风险冲击下考虑供应链韧性的采购组合优化问题。基于供应风险建模和风险损失测度,刻画供应链采购过程韧性,建立供应风险冲击下单周期和多周期采购优化;针对需求分布未知且随销售季临近可更新的情形,建立考虑需求信息更新和允许多次订购机会的预测驱动采购优化方法;针对多零售商、多产品联合采购场景,建立采购代理模式下考虑产品关系的采购-分销集成优化方法;针对不同风险叠加及相关性,建立基于混合风险应对策略的采购仿真优化。研究结果对于丰富供应链采购风险管理、韧性管理理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于指导企业采购决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项目名称:智驾事故责任法规下车企的智驾算法研发投入策略与保险公司的智驾险定价策略研究(72571054)
负责人简介:李婷婷,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两次获得“东北财经大学杰出学者”称号。主要从事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SCI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包括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Omega 等,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北京运筹学会2020青年优秀论文。现任中国运筹学会行为运筹与管理分会常务理事。
项目简介:本项目以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健康发展为导向,聚焦智驾算法水平的信息非对称问题,探讨消费者、车企、保险公司与政府构成的系统中各主体决策。在智驾算法水平对车企与消费者呈对称、非对称两种信息情形下,分析政府如何制定智驾事故责任法规;基于该法规,研究车企的智驾算法研发投入与智驾车定价策略、保险公司的智驾险定价策略,并挖掘法规对智驾算法水平及消费者驾驶行为规范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可厘清智驾事故责任边界、为法规制定提供参考,还能为车企优化研发投入、保险公司设计保险产品提供理论支持,进而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健康发展。
项目名称:从合并纳税到独立纳税:纳税制度对微观企业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72572029)
负责人简介:刘行,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税务会计相关领域研究。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2024年度)、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2019年度)、财政部全国高端会计人才、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第十三届优秀科技工作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第十四届辽宁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绩效评估“特优”等。在国内外顶尖学术期刊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兼任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会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五个中英文学术期刊编委或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项目简介:纳税制度是企业所得税制度的重要组成,量化比较不同纳税制度的差异兼具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然而,学术界的相关实证研究几乎空白。本项目以纳税制度影响企业税收成本为起点,从企业系列行为决策视角综合考察纳税制度变迁的收益与成本,实现对纳税制度微观经济后果全面深入的评价。预期研究成果将填补相关学术领域的空白,也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权衡所得税纳税制度改革的收益与成本提供重要参考。
项目名称:当AI成为同事——团队适应视角下人智协作团队工作重塑的形成与动态演化机制研究(72572030)
负责人简介:王磊,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中国式管理专委会常务理事、劳动经济学会人才发展专委会常务理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管理学》主讲人,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2023年度主题案例首席专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编委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本土领导理论与中国式管理,近年来在《管理世界》和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入选“兴辽英才”计划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两次荣获“东北财经大学杰出学者”称号,两篇教学案例入选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成果荣获第七届、第八届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
项目简介:具有高度自主决策的智能代理逐渐作为数字员工在组织中出现,并日益成为组织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手。区别于以往工具角色,数字员工以队友身份直接参与团队活动并与人类员工连续交互。在此背景下,无论作为员工个人还是团队都需要主动调整行为和认知、重塑任务边界。基于此,本课题首先立足于数字员工引入团队的实践情境,尝试厘清人智协作团队工作重塑的构念结构。其次,聚焦人智协作团队情境,基于团队适应理论视角,采用实验设计细致探索人智协作团队工作重塑的形成路径。最后,进一步刻画人智协作团队人类员工工作重塑到团队工作重塑的动态演化机制。本课题有助于推动组织管理从“人类中心”向“人-智共生”范式转型,为从微观视角看待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把钥匙。
项目名称:研发资源高效配置与企业高质量创新:基于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的视角(72573030)
负责人简介:张同斌,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财税政策与产业发展,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教材等7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承担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委托课题各1项,获得商务部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奖励。
项目简介:企业高质量创新是政府机构和学者关注的核心议题与前沿领域,其涉及研发资源禀赋、创新激励政策等诸多要素,本项目采用“创新测度—关系检验—理论机制—路径优化”的逻辑框架展开研究,具体包括: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精准识别企业创新质量,分析中国企业创新质量与研发资源配置的典型事实,重点关注企业融入创新链和产业链对创新质量产生影响的经验证据;深入探究创新质量提升目标下研发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理论机制,模拟设计有效的创新激励政策,积极探索企业质量创新提升的优化路径
项目名称:可再生能源高渗透率下电网公司供电可靠性价格规制改革:机制设计、量化甄别与体系重构(72573031)
负责人简介:李宏舟,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研究员,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博士后出站。主要研究自然垄断环节的价格规制和质量规制。研究成果发表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和Energy Economics、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Energy Policy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及其他省部级课题等10余项。撰写决策咨询成果获国家级采用。
项目简介:本项目的核心是通过科学监管使电网公司在主动收敛于最优供电可靠性水平的同时,通过效率提升和技术进步逐步消除自然垄断带来的静态无效率和动态无效率,实现提质增效双重目标。根据国家能源局对外公布的各年度《全国电力可靠性年度报告》,我国电网公司供电可靠性整体向好,但尚有较大提升空间,而且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突出。主要原因是现行供电可靠性电价规制的激励强度远低于电网公司提高供电可靠性的边际成本,因此无法满足参与约束;这与“准许成本+合理收益”规制下电网公司通过降低服务质量减少成本的内在动机、“双碳”背景下可再生能源高渗透率带来的外部挑战相叠加,进一步对我国的供电可靠性水平产生了负向影响。为此,本项目首先提出导入“激励性供电可靠性价格规制”的建议,然后系统阐述新模式的机制设计、核心参数的分析框架,接着量化测算、甄别参数取值是否满足约束条件并模拟导入新模式的外生效应,最后探讨实施新模式的配套措施。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
项目名称:面向心理健康智能评估与干预的生成式学习(62507007)
负责人简介:尚晓可,东北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讲师,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大连市青年才俊。研究方向为基于人工智能的心理健康干预技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相关成果发表于《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和Information Fusion、The Visual Computer 等国内外权威期刊。
项目简介:传统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手段在面对个体的多样化需求时,数据分析能力有限,且难以实现个性化、精准化及实时动态调整。项目聚焦上述挑战,开展“人工智能+心理健康”前沿交叉研究,致力于构建嵌入心理健康知识的检索增强生成式学习基础模型(框架)、提出潜在心理健康指标挖掘的多模态感知技术(评估)、设计个性化心理干预策略生成与优化的闭环反馈机制(干预)。本研究以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的实际应用场景为驱动,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特色,有望为心理健康服务构建可泛化、多模态、闭环反馈的生成式智能技术和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广泛的应用前景。
项目名称:GenAI环境下评论用户可信度的推理路径识别与大模型构建研究(72501050)
负责人简介:韩茂新,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商务系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方向包括:网络口碑,用户认知与行为,人机交互;研究方法:定量的实证方法(计量分析、实验分析、问卷调查),大语言模型,深度学习。在Decision Support Systems、Information &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项目简介: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提高评论撰写效率的同时,也带来滥用问题:大量低质量或虚假的AI生成评论充斥网络,削弱消费者与评论用户的信任。为此,许多评论网站通过展示用户行为特征帮助消费者推断其可信度。本项目旨在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用户可信度推理路径的识别方法,并构建评估模型,以缓解生成式人工智能滥用对评论系统造成的影响。本项目有望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营造评论社区信任氛围、深化AI类人性,以及规范生成任务设计与评估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项目名称:换电模式下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竞合机制研究(72501051)
负责人简介:范晓青,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系副教授、天津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涉及运营管理及市场营销的交叉领域,专注于通过建立和分析模型,探讨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系统在不同运营阶段面临的问题并设计相应解决方案。研究重点包括:不完全信息下的供应链管理、企业社会责任、新兴市场中的商业模式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研究成果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Omeg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等国际高水平期刊。
项目简介: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作为一项重要的补能创新,在优化用户体验和电池管理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然而,当前新能源车企在换电模式推广中面临着汽车产品市场竞争与换电服务市场合作间的权衡难题。其核心矛盾源自换电服务合作产生的服务市场正外部性可能向产品市场溢散形成竞争负效应。本研究拟基于非合作博弈论框架,系统解构新能源车企换电竞合的作用机制与优化机制。研究成果将丰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运营管理研究体系,为政府及车企在促进换电模式的市场化推广方面提供理论支持。
项目名称:自信偏好下考虑个性化语义的社会网络群体共识决策方法研究(72501052)
负责人简介:于文玉,东北财经大学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群体决策、语言决策、数据驱动的决策。主持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等。近年来,在Springer Nature出版专著1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Knowledge-Based Systems、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1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18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8篇。研究成果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022)、三等奖(2019)。担任SSCI期刊Systems的客座编辑、ESCI检索期刊Frontier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Review Editor,以及双法研究会智能决策与博弈分会理事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数据科学与知识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项目简介: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社会系统的结构和沟通方式正在发生根本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网络群决策问题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项目聚焦社会网络群决策问题中专家自信偏好的语言个体性和决策行为,融合词计算、群体决策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理论和方法技术,对自信偏好下考虑个性化语义的社会网络群体共识决策方法进行研究,并结合典型的社会网络群决策问题开展应用研究。本项目丰富了个性化词计算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完善了社会网络群决策和群体共识决策方法的研究,提出的模型和方法为解决风险投资、供应链管理和应急管理等实际决策问题提供了新工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名称:多模态推荐中情感增强的表征建模与公平导向的学习优化(72501053)
负责人简介:安敬民,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辽宁省大数据管理与优化决策重点实验室核心成员,大连海事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主要从事数据挖掘、智能商务、人工智能技术与管理等相关研究。在《计算机学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Information Sciences 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等期刊审稿人。
项目简介:多模态推荐在电商平台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但多模态的用户/项目数据的表征以及不均衡性不仅影响推荐结果的准确性,还会影响用户间和项目间推荐的公平性。针对多模态推荐中表征对情感刻画不充分、热门与冷门(长尾)项目间推荐不公平、数据丰富与稀疏用户间推荐不公平问题,本项目以用户多模态建模中表征情感增强、不同项目特征聚合权重公平优化、不同用户学习公平优化为研究主线,采用大语言模型、图表征技术、分布鲁棒优化技术等,研究多模态推荐中情感增强的表征建模与公平导向的学习优化,建立情感增强的多模态协同过滤表示学习建模方法,针对多模态数据的不均衡对推荐结果的不公平性影响,分别建立面向项目数据长尾分布和用户数据不平衡分布的分布鲁棒优化学习方法。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诠释情感与多模态特征的映射关系、建立不均衡多模态数据下表征学习公平优化方法,而且为电商平台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支撑。
项目名称:AI代码生成产品的安全投资与交易机制研究(72501054)
负责人简介:周天璐,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大学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涉及信息系统经济学、平台商务模式与策略及人工智能应用与治理等领域。在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等期刊,以及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ICIS)、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y (CIST)、Workshop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Systems (WITS)等知名会议发表/汇报论文多篇,并担任多个期刊审稿人。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多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项目1项。
项目简介:AI代码生成产品在开发、交易和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三大突出的安全风险:供需双方关联安全风险、代码质量失控风险和AI代码生成产品滥用风险。为应对以上三大突出的安全风险,本项目针对AI代码生成产品的安全投资及交易机制设计展开研究。首先,面向交易全流程的关联安全风险,制定供需双方的安全投资激励协同策略,为产品安全交易提供基础。其次,考虑AI代码生成产品交易过程中独特的代码质量失控风险,评估对比产品供需双方的安全努力水平,设计供需双方安全责任合同模型。最后,关注AI代码生成产品滥用风险,考虑供需双方信息安全共享情境,构建AI代码生成产品交易机制。本项目研究成果将为AI代码生成产品的安全投资协同和交易机制设计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撑。
项目名称:面向模块化建筑绿色采购的评标机制和智能决策模型研究(72501055)
负责人简介:金鑫,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学系博士、博士后,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博士后奖励。主要从事模块化建筑、绿色采购、供应链管理与智能决策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香港研究资助局重点项目、香港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在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Building Research & Inform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等SCI/SSCI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JCR Q1区论文9篇。曾获CRIOCM、ICCREM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研究成果为模块化建筑政策仿真、绿色供应链优化与智能决策模型构建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支持。
项目简介:本项目致力于研究模块化建筑绿色采购中的评标机制与智能决策模型。以建筑业低碳转型与国家“双碳”战略为背景,针对当前绿色采购中动态耦合机理不明、决策模型鲁棒性不足及跨主体协同困难等问题,融合多准则决策理论、系统动力学与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环境-经济-社会多维度动态评标指标体系,开发贝叶斯神经网络与自适应鲁棒优化相结合的智能决策框架,并设计数字孪生驱动的反馈闭环系统。研究旨在提出一套科学、可操作的绿色采购决策支持工具,为降低采购成本、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推动建筑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工程实践支撑。
项目名称:个性化智能信息推荐影响散户交易决策的机制和后果研究(72502036)
负责人简介:郭平,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系,博士期间曾赴新加坡管理大学访问交流。曾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研究成果曾获得中国实证会计研讨会优秀论文提名奖、长三角研究生学术论坛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暑期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等奖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证券业协会重点课题等多个研究项目。担任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期刊匿名审稿人。主要从事公司财务与治理领域的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证券市场导报》和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等期刊。
项目简介:本项目研究个性化智能资讯推荐对散户投资者交易决策的影响机制及后果。研究内容包括:一是分析不同类别投资者偏好的信息渠道及其对决策质量的影响;二是从积极视角探讨该推荐如何提升信息相关性、降低信息成本,从消极视角讨论其可能加剧信息茧房和群体分化;三是借助合作券商自然实验场景,构建DID模型检验其积极与消极影响;四是通过田野实验探索优化推荐策略,改善投资者信息使用偏好与决策质量。研究结合自然实验与田野实验,识别因果效应,为智能推荐在金融信息领域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项目名称:AI面试中应聘者非语言呈现的双刃效应与干预研究(72502037)
负责人简介:王圣慧,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人力资源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领导力、人才甄选、员工主动性行为等。学术成果发表在《科研管理》《南开管理评论》和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Journal of Personnel Psychology、Applied Psychology 等期刊上,出版学术专著1部。担任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等期刊匿名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项目1项。
项目简介:人工智能(AI)面试显著降低了人才甄选成本、提高了招聘效率,因此这种新兴的面试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现有AI面试将应聘者非语言行为不加甄别地纳入算法模型,忽视了这种行为的策略性,可能损害人才甄选效度,使组织作出错误的招聘决策。有鉴于此,本项目聚焦AI面试中应聘者非语言呈现的问题,以训练AI面试算法模型为起点,解构应聘者非语言呈现的双刃效应及干预策略的有效性,为组织构建“精准识才、人机共融”的智能甄选系统、优化社会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启示。
项目名称:贸易冲击与企业股权关联网络:扩张、传递与韧性(72503023)
负责人简介:王贝贝,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主要为贸易、财税与劳动力市场,简约式与结构式估计相结合,以及中国经济。目前已在《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财经研究》和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s 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
项目简介:既有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是以单个企业为基本分析单元,而忽略了企业间的股权关联。中国制造业股权关联网络中拥有占总数20%的关联企业,贡献了60%总产出与60%总就业。忽略企业间股权关联将令贸易冲击影响评估产生显著偏误。本项目构建中国企业股权关联关键指标,全面评估股权关联网络究竟放大还是缓解贸易冲击对国内的影响。第一,开创性构建异质性企业股权投融资模型,考察贸易冲击如何影响企业股权关联网络形成与扩张;第二,拆分共同与异质冲击,理论与实证贸易冲击在股权关联网络内的冲击传递;第三,辨析何种股权资本应对贸易冲击时更为耐心,并就规避内卷式价格逐底竞争、促进质量创新向上式良性竞争及出口市场多元化三方面考察股权耐心资本的冲击韧性;第四,股权关联网络外的单独企业是否受集团网络挤压而冲击加剧;第五,将正向冲击韧性、负向网络内冲击传递与网络外挤压和网络扩张统一纳入并结构估计。
项目名称:基于我国医疗资源地区差异的异地就医医保水平优化研究(72503024)
负责人简介:陈昕欣,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主要为健康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与社会保障。目前已在《经济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保险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获上海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项目简介:在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和医疗保险属地化管理的背景下,提升异地就医医保待遇虽能促进患者前往高质量医院就医,改进患者福利,但也可能加剧欠发达地区医保基金收支失衡和医疗资源地区差距。因此,设计异地就医医保水平需兼顾效率、公平及地区差距。本课题聚焦异地就医最优保障水平设计中的三重权衡:道德风险与消费平滑、效率与公平的协调、患者福利与本地医疗资源发展。研究内容包括:(1)估计异地就医的自价格弹性与交叉价格弹性,为最优保障水平设定提供参数;(2)构建包含本地与异地就医选择的最优医保模型,基于充分统计量方法,分别从效率目标与效率-公平双重目标出发,评估现行医保待遇优化的可能性;(3)将医保水平对供给端的影响纳入分析框架,进行参数估计与反事实模拟,并求解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报销比例。
项目名称:不可验证结果时激励和汇总主观评估的机制:理论与实验研究(72503025)
负责人简介:王童,东北财经大学高等经济研究院副教授,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经济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行为经济学,主要从事判断与决策方面的研究。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博士后储备项目,被东北财经大学2025届毕业生评为心目中“最有影响力恩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相关研究工作已在Management Scienc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 等国际期刊上发表。
项目简介:在不确定性场景中,从专家处获取并汇总主观评估对做出最优决策至关重要。传统的预测市场虽能有效激励专家如实报告并通过市场价格汇总信息,但仅适用于不确定性会消解且结果可验证的情况。本项目提出一种创新机制,在不确定性不可消解的事件上也能激励专家如实报告并通过市场交易结果自动汇总信息。本项目系统研究该机制是否能够激励如实报告以及是否可以准确识别真实状态:首先在理论上证明理想假设下该机制是有效的;然后设计开展实验,研究人类参与者在机制下的行为以及认知偏差对机制表现的影响;最后通过算法校正和行为校正,确保数据可靠,并且使其在存在噪声与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准确判断真实状态,以此提升机制在现实场景应用时的稳健性。本项目通过理论、实验与算法的结合,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可为不确定性不可验证结果的决策场景提供收集并汇总主观评估的实用工具,在政府对大项目推进情况的监测、公司对关键数据的预测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项目名称: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赋能与小微企业生存发展质量:理论、实证与政策优化(72503026)
负责人简介:王毅,东北财经大学金融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金融、公司金融和家庭金融,已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等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项。
项目简介: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其一直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尽管近年来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小微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但其是否能真正促进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这一问题仍有待回答。本项目拟从企业生存发展质量的视角探讨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赋能的小微企业普惠效应。首先,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构建两期借贷模型,揭示金融科技赋能影响小微企业生存发展质量的内在逻辑。其次,通过将商业银行面向小微企业推出的智能信贷产品上线视为准自然实验,精准识别金融科技赋能的净效应,并从银企信息不对称缓解与外部融资约束弱化的双重视角解析传导机制。最后,基于异质性分析框架甄别关键企业特征,为制定差异化监管策略、防范技术应用加剧小微企业生存风险分化提供经验证据。本项目旨在为数字化背景下破解小微企业生存困境、深化金融科技普惠效应提供理论支撑。
项目名称:中国地方债回弹效应:界定测度、形成机制及风险评估研究(72503027)
负责人简介:王群群,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专注于财政理论与公共政策、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目前已在《经济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贸经济》《中国软科学》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
项目简介:本研究面向党的二十大“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战略需求,创新性构建地方债回弹效应理论框架,建立地方债回弹效应的基本概念框架、指标评价体系以及风险评估系统,探讨地方债回弹效应的触发机制。研究揭示债务管理制度变迁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的动态变化,在理论层面拓展公共债务管理研究的分析维度,在实践层面为地方债务风险的评估和管理提供创新的方法和模型,为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项目名称:效率与公平的权衡:高维离散分配问题的市场设计方法(72503028)
负责人简介:凤迪,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瑞士洛桑商学院博士。担任Econometrica,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等期刊及Conference on Web and Internet Economics等国际顶尖计算机会议的匿名审稿人。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科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具体包括多智能体系统、拍卖与机制设计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等国际顶尖期刊/会议发表论文10余篇。
项目简介:本项目聚焦离散分配理论中的核心科学难题:高维的离散分配模型下效率公平的兼容性问题。基于Shapley-Scarf模型,我们提出构建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同时涵盖多单位需求和复杂所有权结构。现有研究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存在局限,难以同时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针对效率与公平的权衡,本研究将实施两项关键创新:首先,定义并证明单类效率等新概念的理论性质,探索其与个体理性和策略防范性的兼容条件;其次,发展基于对称性与多样性的公平概念,解决传统公平性概念中的不可能实现问题。在机制设计方面,我们将开发受约束的首位交换环机制,通过施加特定约束解决相交环问题,证明该机制能同时满足单类效率、个体理性和公平性等关键属性,算法复杂度为O(|N|·|O|)。研究成果将应用于轮岗排班、跨区域器官匹配和国家项目人员调配等实际问题,展示我们的理论框架如何在维持效率和公平原则的同时,为各领域的公共资源分配提供实用解决方案。
项目名称:大模型改变资产组合:调整成本、组合重叠与市场波动(72503029)
负责人简介:朱鑫鑫,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博士(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东北财经大学“金融监管研究团队”主要成员,辽宁省创新团队“金融稳定与风险管理”主要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行为与实验金融,金融稳定和行为监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先后在《管理科学学报》《南方经济》和Economics Letters 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并担任Journal of Behavioral Finance 期刊同行评审专家。
项目简介:资产组合再平衡是引发市场波动、风险传染的一个直接因素,任何引发再平衡的因素都应该成为金融稳定关注的重点。技术改变行为,并作用于市场。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正在重塑投资者的信息处理与决策模式,从而影响再平衡行为,突出表现在组合调整惯性与组合重叠方面。然而,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外部冲击对再平衡的影响,尚未充分揭示大模型对投资者资产组合调整行为的改变。为此,本项目针对大模型技术驱动的再平衡,从信息处理成本这一核心约束视角出发,重点研究大模型技术如何通过降低调整惯性、弱化自主信息处理、提高人机交互依赖度等路径影响投资行为,进而导致组合调整更加主动频繁、组合重叠度加剧等现象。项目研究旨在解析大模型对个体投资决策的微观影响机制,揭示其通过再平衡与一致性在系统层面累积并放大风险的传导路径,为前瞻性防范市场极端波动提供政策启示。
项目名称:跨域传输视角下区域大气污染社会责任识别及协同治理策略研究(72504049)
负责人简介:张连奎,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分析与环境治理,公共政策分析。目前已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Research 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项。
项目简介:大气污染是关系到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限制我国区域经济升级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受限于传统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现有研究难以精准揭示大气污染的跨区域传输机制,制约了科学合理的协同治理策略制定。本项目以大数据驱动的第四研究范式为指导,从大气污染跨界传输视角出发,融合公共政策分析、环境科学与数据科学等多学科方法,深度挖掘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经济数据等多源异构数据,从海量污染数据中提取关键知识,以解决环境治理决策中的不完全信息问题,为实现区域大气污染的精细化协同治理提供支撑。
撰稿:战宇审核:周学仁单位: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