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东北财经大学获批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14项
东北财经大学获批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14项
2024年10月16日

10月15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东北财经大学获批14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10项、青年项目1项。重点项目立项数量居辽宁省高校第1名、全国财经类高校第2名。

此次学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量延续了近年来的较好发展趋势。以此为基础,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孵化培育力度,充分激发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科研积极性,提高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强化联动协同与机制创新,持续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和研究质量,力争产出更多重大标志性成果,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东北财经大学获批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介绍

项目类型: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人口老龄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机制与对策研究

负责人简介:康书隆,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融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商业银行监管、地方政府债治理、医保制度与养老金制度改革等。在《金融研究》《世界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管理》、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Empirical Economics 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担任《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Economics of Transi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等期刊的匿名审稿人。多篇学术论文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美国经济学年会、世界计量经济学年会、欧洲央行会议。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荷兰蒂尔堡大学、芬兰中央银行、挪威中央银行访问学者。

项目简介:深入研究人口老龄化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对落实党中央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的指示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202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已达14.2%,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这或将通过经济基本面影响银行资产质量,增加银行风险水平。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内需不足,会促使地方政府通过举债投资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由于地方商业银行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最重要的授信机构,这可能使地方商业银行因积累大量低回报贷款而诱发金融风险。为此,考察人口老龄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后果、作用机制及应对策略,对防范地方政府债务与人口老龄化叠加放大金融风险,提高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具有决策参考价值。


项目名称:青年就业新动向、新问题及其政策机制研究

负责人简介:张抗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辽宁省特聘教授,大连市优秀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同行评议专家,中国适度劳动与职业健康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劳动经济学会、中国劳动力市场研究会等常务理事。日本一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日本政府厚生劳动省劳动政策研究与研修机构特约研究员,日本大学、日本东亚大学、日本九州大学等客座教授。从事就业问题研究二十五年。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在研重点项目1项。主持完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重大重点项目16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出版著作8部,在《管理世界》《中国人口科学》《经济学动态》等发表论文70余篇。

项目简介: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伴随数智技术、产业升级以及劳动技能转型,青年就业环境、就业观念以及就业奔赴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表现:(1)青年就业选择脆弱问题。数智技术使部分青年处于频繁转换工作的动荡之中,其就业经常被低薪、法律保护和社会保障不足、恶劣工作环境等因素困扰,就业质量堪忧。青年技能转型脆弱、年龄和收入挤压等新现实问题困扰着青年人就业。(2)灵活就业疤痕问题。随着平台经济发展以及新型职业和新就业形态的大量涌现,以大学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出现了灵活就业、个体创业、自由职业等多种就业选择。与传统雇佣不同,灵活就业等缺乏规范的劳动关系,甚至游离在社保体系之外。青年职业稳定难以为继,势必影响青年对婚姻及生育的决策,给经济和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3)青年慢就业问题。近年来出现了青年毕业后暂不就业的“慢就业”“懒就业”或“不就业”现象,部分青年陷于新的就业困境之中,人力资源被错配和浪费,青年长期职业发展无法实现。本项目以应用经济学的视角深刻剖析和检验当前劳动技能变迁中青年灵活就业疤痕、慢就业惩罚、年龄与收入就业挤压、职业变更脆弱性等新问题,为摆脱青年就业艰难,构建支持和服务青年就业的政策机制提供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依据。


项目名称:脱钩风险下的粮食主产区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负责人简介:吕丹,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教授、院长,经济学博士。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全国MPA优秀教师,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辽宁省人大社会委智库委员、辽宁省发改委智库专家、辽宁省委政法委社稳评估专家、全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工程管理分会理事,教育部专业学位案例中心主题案例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博士后基金及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其在跨行政区划生态治理、中国农村现代化协同治理等问题上的研究和观点,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和引用。

项目简介:本项目基于复杂脱钩形成的对主要粮食产业链冲击情况下,以产业链多维韧性的响应机制有效建立和作用过程为研究对象;课题基于对13个粮食主产区、7个主销区和11个基本平衡区的田野调查,以及50余家农业产业链重点企业走访调研数据,利用中国农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等微观数据库,结合熵值法、TOPSIS、机器学习模型等多种评估方法,通过计量实证分析和仿真模拟对粮食主产区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进行测度,脱钩风险进行预测的前提下,建立粮食安全监测数据库和预警系统,提出应对风险冲击的产业链韧性响应机制和韧性与安全水平提升策略,提出政策改进方案并通过CGE模型进行政策检验并给出优化建议,最终实现粮食安全目标。

项目类型:一般项目

项目名称: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负责人简介:朱晨,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后,扬州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在《人口与经济》、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多项。

项目简介: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质变跃迁,随着科技创新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尤其是代表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全新变革,这些变革不仅重塑了产业形态,也极大影响了劳动者的工作性质与就业环境,对高质量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本项目拟系统地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的影响、机理及应对策略,为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下的高质量就业提供支撑。

 

项目名称:中国数字加密资产核算框架构建与估值试算研究

负责人简介:刘颖,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访问学者,2010-2020年度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大赛金牌指导教师。从事国民经济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方面研究和教学,主要集中于国际收支统计、货币与金融统计、可持续发展测度领域。研究成果主要发表于《统计研究》《中国环境科学》等核心期刊。完成专著3部,其中1部中英文出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和多项省部级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得多项省部级研究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 

项目简介:数字加密资产的快速增长给全球金融系统带来新风险,也给全球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为金融监管及经济政策调整制定需要,有必要进行数字加密资产的统计核算研究。本项目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视角,厘定数字加密资产的内涵,区分其与一般经济资产、与货币的不同,对其识别归类,确定各类数字加密资产的估值方法,以及构建可行的核算框架,并从实践角度,对中国数字加密资产估值尝试初步试算,拓展分析数字加密资产对经济总量的影响,提出对加密资产核算与监管方法建议及适合中国国情的核算方案。

 

项目名称:中国“灯塔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测度与溢出效应研究

负责人简介:王雪妮,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和竞争力研究。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软科学》《经济地理》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等课题6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课题研究16项。作为独立作者出版专著1部。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O奖。 

项目简介:世界经济论坛联合麦肯锡咨询公司从2018年开始从全球制造企业中评选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即灯塔企业。灯塔企业需要集成至少5个世界级领先水平的技术应用,代表着全球智能制造最高水平。截至目前,中国有62家灯塔企业,占总数的四成以上。中国灯塔企业在大规模采用智能制造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沿,同时在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以及工业互联网、数据系统等方面都有着卓越而深入的创新。核心企业主导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决定了在智能制造的竞争跑道上我国制造业能否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切换。有鉴于此,深入探讨灯塔企业智能制造的发展模式及其对其他企业的影响效应,将为中国把握时代发展新机遇、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启示。

 

项目名称:能源安全视角下东北地区风光火核储多能耦合系统风险测度与调控研究

负责人简介:范帅邦,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智慧政府与智能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特约研究员,清华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政策效应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国家网信办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项目专家,加拿大女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公共管理、资源环境政策、数字政府与智能治理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在《公共管理评论》《地理学报》《地理科学》《经济地理》《生态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多篇决策咨询建议被国家部委、省市政府采纳;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次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辽宁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项目简介:东北地区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风-光-火-核-储”多能重要交互区,是开展多能耦合系统风险研究的典型区域,科学测度多能耦合系统风险是东北地区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的重要基础,对东北地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项目聚焦东北地区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多能耦合系统风险问题,厘清多能耦合机理,科学测度多能耦合系统风险,优化区域多能系统调控政策,为实现东北地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提供决策支持。

 

项目名称:农村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困难的主动识别与“帮扶链”有效性的测度研究

负责人简介:刘艳茹,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劳动教育课程组组长。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社会统计方法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创新应用,聚焦大数据技术在社会统计研究中的新范式。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及其他省部级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以通讯作者身份在英文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发表论文,出版中文专著1部。 

项目简介:推动农村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首先,本项目对农村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困难”进行统计界定的基础上,探讨农村低收入群体主动识别的多重理论内涵;其次,系统梳理低收入群体界定与识别的政策实践,依托低收入群体动态监测数据库,构建农村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困难主动识别体系;再次,基于现有帮扶的系统耦合困境,尝试统计构建农村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帮扶链,实现技术治理与帮扶机制的深度融合;最后,界定多元主体的位置,实现职能主体间开展高效合作,以期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韧性机制。

 

项目名称:家庭结构变迁下失能老人整合照护服务精准供给研究

负责人简介:李佳,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组成员,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全国MPA优秀教师。入选财政部社会保障人才库,大连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专家,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东北财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主要从事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各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财政研究》《中国软科学》《社会保障评论》《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现代日本经济》《社会科学辑刊》《社会保障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PUBLIC HEALTH 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项目简介:本项目在严峻的人口老龄化现实背景下,以家庭结构变迁为视角,识别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状况,综合应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评估整合照护服务的供需匹配情况,探寻失能老人整合照护服务精准供给的有效模式,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整合式照护服务体系实现机制,尝试构建供需平衡的整合式照护服务体系,给出家庭结构变迁下失能老人整合照护服务精准供给的有效对策,提升老年人生活福祉。

 

项目名称:人民币国际化赋能国际循环质量提升的机制、效应与政策研究

负责人简介:马斌,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货币国际化与金融开放、汇率与国际收支、全球金融治理与区域经济合作等相关研究。近年来,在《财贸经济》《国际金融研究》《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2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7项。研究成果相继获国家级、省级采纳,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编转载,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国研网”)全文转载,并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商务部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成果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项目简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当前中国提升国际循环质量仍面临多重风险和挑战,也面临新的重大机遇。人民币国际化为我国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提升国际循环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因此,如何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国际循环质量,理应成为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本项目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拥有强大的货币”的时代背景下,以解析新时代国际循环新内涵为基础,从不同维度系统阐释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国际循环质量提升的理论逻辑,采用多种经济计量方法识别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循环质量提升的影响效应,进而提出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国际循环质量的政策。本项目不仅有助于丰富货币国际化理论,也是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的新的理论探索,亦可以为政府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精准施策协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提升国际循环质量提供决策参考。

 

项目名称:高校图书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框架与路径研究

负责人简介:张莉,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学术研究方向涵盖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领域,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主持完成教育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多项,在《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图书馆杂志》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长期专注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先后开发设计7门信息素养系列课程,教学成果多次荣获各级奖励,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信息素养竞赛最佳指导教师奖。 

项目简介: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框架是开展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的基准和行动指南,制定通用性、前瞻性的素养标准和教育框架需要多学科领域以及多方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本项目基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视角,嵌入高校图书馆素养教育场景,围绕多元化教育目标、跨学科教育内容和人智融合教育模式开展系统研究。旨在构建具备知识宽度和思维高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扩展性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框架,探究高校师生人工智能素养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为增强高校科研创造力和人才竞争力、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启示。

 

项目名称:数据资产化推动数字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负责人简介:张雁鸣,东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创业管理教研室主任,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创新与创业管理,组织战略管理。参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已有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软科学》《管理评论》《经济管理》《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Applied Economics 等期刊上,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 

项目简介:数字产业集群是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支撑,伴随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而逐渐显露出集聚资源、协同创新、跨行业赋能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针对当前数字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由于主体间数据归属模糊、数据要素强个性化、数据要素价值失效等情况导致的主体合作遇阻、创新乏力、产业生态失衡等问题,从数据资产化视角入手,主要探索数据资产化的实现路径,数据资产化推动数字产业集群资源交互,协同创新以及产业生态构建等内容。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构建数据资产化推动数字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模型。

 

项目名称:人工智能对员工绿色创造力形成的影响及其干预策略研究

负责人简介:鞠蕾,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产业经济学博士后,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大连市高层次人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南开管理评论》《中国软科学》,以及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Service Industry Journal、Engineering、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出版专著2部。

项目简介:在“新质生产力”强调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高端机器人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借力人工智能,提升企业员工绿色创造力,助力企业绿色创新,切实保证“双碳”目标达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项目从绿色工作重塑视角,引入员工认知、领导行为、组织氛围不同层面的调节变量,系统探讨人工智能对员工绿色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项目类型:青年项目

项目名称:数字中介服务的核算理论与价值测度研究

负责人简介:孙庆慧,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核算、经济社会统计。相关研究成果在《统计研究》《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统计局重大统计专项等多项课题。 

项目简介:数字中介服务是数字时代的典型经济活动,对其生产过程和规模体量作出准确的统计观察对于把握数字中介服务的重要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相关国际标准的修订皆以数字中介服务为重点关注对象,而国内核算研究对于数字中介服务的关注尚有不足。本项目以数字中介服务为研究对象,旨在厘清数字中介服务的概念内涵、完善数字中介服务核算理论、总结数字中介服务统计调查与价值测度的实务经验,并尝试对重点平台的数字中介服务价值予以估计。


撰稿:刘强审核:周学仁单位:科研处